“智”胜未来: 中国流程行业的智能化挑战与机遇(1)
一、中国流程行业智能化的整体进展
中国改革开放后,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以金属冶炼、油气、化工(含石油化工、煤化工等)、造纸和建材(如玻璃/水泥)为代表的流程行业经历了工业1.0的机械化与工业2.0的电气化和自动化阶段,并走在了自动化的前列。2015年以来,各级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积极推动工业化和信息
化的深度融合,部分行业协会和其主要意见领袖(如钢铁行业)共同成立了智能制造评估委员会, 为流程行业的智能化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打造了高效的合作沟通平台,奠定了智能化发展的基础。
何为智能化
智能化是工业4.0的关键词,但业界对智能化却有着多种解读,难以给出标准答案。我们认为,智能化是提升公司业绩的手段,而非目的,可有力支持企业实现快速响应、降本增效以及竞争力提升。
智能化的核心内容是智能决策,是建立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应用先进分析的智能计划、智能执行和智能控制的总称。在工信部印发的《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智能制造的定义为: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
(一)智能化进程的两大痛点
- 一是国内流程行业智能化进程分化严重。整体来看,流程行业基本经历过了机械化、电气化和自 动化阶段,大都处在工业2.0和3.0的混合状态。由于流程型制造业自身的行业特点,企业在流程 化管理、自动化改造方面持续投入,并获得了较好回报,因而在智能化上具备良好的基础和优势。然而,行业整体在信息化的进程中便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而除了炼化和造纸等少数行业外,国内流程行业集中度不高,在智能化进程上更是分化严重,各企业的转型意愿虽然整体偏积极,但分化依然明显。
分行业来看,油气行业中的大型国有企业和先进民营炼厂在信息化的巨大投入基础上,大举推进智能化,建立了内部示范单位,探索智能化发展路径;在煤化工和精细化工行业,意愿较高的企业已经联合各类外部机构,整体规划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并开展灯塔工厂建设,推动转 型落地;钢铁行业近年来迅速发展精益管理,逐步为智能化打下了基础,业内领先企业也开始了智能化的整体规划和示范单位的建设;造纸行业的进度相比之下较为缓慢,头部企业在精益管理上进行了一定的投入,但在智能化推进方面尚处在起步阶段,而其他企业仍处于观望阶段。
**二是信息技术应用程度较高,但数据利用率较低。**数据采集技术在大部分行业的领先企业中都得到了较好的应用;智能物流方案的行业通用性、投资回报认可度较高,因此应用较为广泛;商务智能(BI)、企业办公平台、ERP、MES等企业级应用在先进企业已经得到了推广,其中商务智 能和ERP系统应用更为广泛。然而,由于数据结构多样,各应用系统间缺少联系,信息孤岛仍广泛存在;除部分领先企业开始做单装置、单工序的数据分析和优化外,数据的利用率普遍偏低,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有明显差距。这导致绝大部分企业要么停留在通用工业软件的基础应用上, 要么陷入了数据分析优化的试点陷阱中,没有享受到数字化和智能化带给企业的经济效益。
数据利用率较低的背后,除了技术原因,更重要的依旧是流程行业在智能化推进的组织和能力建设方面投入普遍不足。除少部分企业开始筹建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推进组织并进行能力培养外,大部分企业仍然按兵不动,寄希望于“购买”成熟的解决方案,致使人才、技能和知识的缺乏持续成为企业在智能化道路上的重要挑战。
(二)疫情下的智能化进程
自2017年以来,我们一直在通过年度调研的形式来追踪全球制造企业智能化的发展进程。在疫情暴发6个月后,我们发布了最新一期的调研结果,全球400多家企业参与了此项研究,其中约 100家企业来自中国。调研结果显示,有94%的全球受访者认为在疫情期间,工业4.0技术让公司受益匪浅,56%的受访者认为,这些技术是他们应对疫情的关键。
工业4.0技术的应用在危机期间功不可没,但疫情也迫使企业重新评估自身的数字化转型进程。我们的研究发现,受访者对其组织成熟度的评价较去年出现了显著改变,回答“成功实现部分或多个工业4.0用例规模化”的受访者人数下降了40%以上,甚至低于2017年的数字。这种反差可能源于两大因素:首先是“成功规模化”标准的提高。企业在评估工业4.0技术时,不再只关 注技术在常规状态下的增值能力,也希望看到其在疫情等危机中的价值;其次,疫情期间,企业的工业4.0平台都经过了真枪实弹的检验,事实证明,企业要想实现真正的工业4.0全面规模化, 依旧任重道远。
疫情也放大了行业智能化进程中的痛点。在分化的智能化进程中,大额的投资也是中小企业不得不谨慎决策的重要原因。我们的调研显示,疫情引发的资金受限是迫使一些企业暂停投资工业4.0的主要原因之一(见图4)。这也使得企业在推动企业智能化发展时,需要审时度势,恰当投资。
作者:
洪晟是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常驻上海分公司;孙俊信是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常驻香港分公司;李元鹏是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常驻深圳分公司;汪小帆是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常驻上海分公司;侯文皓是麦肯锡资深专家,常驻上海分公司;王嘉骏是麦肯锡全球副董事合伙人,常驻上海分公司;介一凡是麦肯锡全球副董事合伙人,常驻上海分公司;施俊昌是麦肯锡全球副董事合伙人,常驻上海分公司;汪成建是麦肯锡资深项目经理,常驻北京分公司;郭帅是麦肯锡项目经理,常驻上海分公司。
详情
Details